一、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
1.1 定义
编译程序最初的定义是把一种高级语言设计的源程序(面向人的)翻译成另一种等价的低级程序设计语言(面向硬件的)即机器语言或汇编语
1.2 程序执行方式
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的执行基本有两种方式:
- 翻译:使用翻译程序,将源程序翻译成为低级语言目标程序,然后执行目标程序。
- 解释:使用解释程序,对源程序逐个语句边解释边执行。
1.3 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的区别
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生成目标程序,运行时的存储分配。
1.4 高级语言程序的处理过程
二、编译过程和编译程序的结构(重点)
2.1 编译过程概述
词法分析-> 语法分析 -> 语义分析+中间代码生成 -> 中间代码优化 -> 目标代码生成 -> 目标代码
2.1.1 词法分析
- 输入源程序(看成字符串)
-
根据语言的词法规则对构成源程序的字符串进行扫描和分解
-
识别出一个个的单词(token),如保留字、界符、算符、标识符、常量。
-
单词内部表示形式:二元式 (class,value)
如下图的一行代码,按顺序进行词法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单词序列。
2.1.2 语法分析
- 输入单词符号串
-
根据语言的语法规则对单词符号串进行扫描和分解
- 识别出各类语法单位
- 语法单位内部表示:语法树
2.1.3 语义分析+中间代码生成
- 输入各类语法范畴
-
根据语言的语义规则,分析其含义,并进行初步翻译
-
产生中间代码
以下列代码为例,生成中间代码:
int main( )
{
float sum,first,count;
sum=first+count*10;
}
翻译成如下的四元式序列(中间代码):
(操作符,左操作数,右操作数,存储位置)
(1) (inttofloat, 10, _, T1 )
(2) ( *, count,T1,T2 )
(3) ( +, first,T2,T3 )
(4) ( =, T3, _, sum)
其中,Ti为语义分析程序为存放中间结果而生成的临时变量。
2.1.4 代码优化
- 输入中间代码
-
进行等价变换
-
输出更高效的中间代码
目的:
- 用以提高目标代码的时、空效率
-
也就是希望完成同样功能的程序,代码优化后比优化前运行的时间短,占用的存储空间少
-
有时二者不能同时达到,需根据实际情况取舍
例子:
2.1.5 目标代码生成
- 输入优化后的中间代码。
-
变换成特定机器上的低级语言代码(汇编之类的代码),实现最后的翻译。
-
产生目标代码。
2.1.6 表格管理和出错处理
表格管理(符号表):
在完成以上5个过程的同时必须随时对符号表进行管理
- 记录源程序中使用的名字
-
收集每个名字的各种属性信息,如类型、作用域、存储分配信息等。
-
例:
count 变量 类型 float
first 变量 类型 float 地址
出错处理:
- 发现源程序中的错误
-
检查词法、语法和语义中的错误(静态)
-
编译程序的处理能力,如存储空间越界 (动态)
-
报告出错信息和位置
-
处理和恢复
2.2 编译程序结构
2.3 编译阶段的组合
2.3.1 前段和后端的概念
有时,将编译过程分成前段和后端两部分,方便移植
前端:完成分析工作(与机器无关),词法分析 语法分析 语义分析。
后端: 完成综合工作(与机器相关),优化(改善目标代码质量),目标代码生成。
2.3.2 遍的概念
定义:从头到尾对源程序及其内部表示扫描一次,并作有关的加工处理。
从源程序扫描是第一遍输入,每前一遍的输出是后一遍的输入。
分遍的原则按实际情况而定:
-
多遍(结构清晰、少占内存、读写次数多,耗时)
-
一遍(多占内存,速度快)
发现宝藏